為展現食品科研人的科研經歷和智慧人生,《食品科學》雜志開設“食品科學家”人物專訪欄目。今天的專訪人物為河南大學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主任、河南省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藥食兩用資源功能研究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康文藝教授。
個人簡介:
康文藝,博士,教授,河南大學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主任、河南省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藥食兩用資源功能研究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菌物學會食用菌采后與加工產業分會副會長、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保健食品分會常務委員、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抽檢監測牽頭分析專家委員、河南省中藥學博士后創新團隊副主任、河南省工業技改專家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藥食兩用資源的物質基礎、其中關鍵生物活性分子的藥效評價及其作用機制,以及原料及其衍生產品的檢測方法和質量管理。目前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食藥總局保健食品專項2項,河南省重大公益專項1項以及省部級項目10余項;發表研究論文400余篇,其中SCI高水平論文超過100篇?;诖斯ぷ骰A,在2020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中國商業聯合會特等獎。
《食品科學》:您的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藥食兩用資源的物質基礎,其中關鍵生物活性分子的藥效評價及其作用機制,以及原料及其衍生產品的檢測方法和質量管理。是什么促使您選擇了這個方向?研究意義是什么?
康教授:我們選擇這個研究領域,是和我國的歷史文化基礎和現實需求相關的。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國民健康意識逐步提高,國家政策開始向“治未病”傾斜。據調查,目前有3/4的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遠遠高于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而使用針對疾病的藥物,亦或者放任自流都不是好辦法,所以我們圍繞“治未病”的理念研究一種可以溫和地改善亞健康人群健康狀態或提高健康人群身體素質的方法或產品。在這方面,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即藥食兩用資源。
中國的食藥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的《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中收錄了大量食藥并用方劑和藥材,而且這些方劑和藥材及其功用已經被人們驗證了上千年,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向。早在2002年,我國就已經印發了《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及《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分別規定了101 種和114 種“藥食同源”的中藥材,而且這是我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6—2030 年)》等政策法規中提倡的,這將有助于開發和推動我國的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促進我國“中醫藥現代化”戰略。
盡管如此,但實施起來并不是那么順利。我國的傳統中醫藥思維方式和現代科學思維差別很大,這使得中醫藥資源很難在全世界進行開發和推廣。因此,我們以中醫藥中的“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等醫學理論為指導,對藥食兩用資源中的關鍵活性物質進行鑒定,同時利用現代的分析方法明確其作用機制,抽絲剝繭,逐步將中醫藥理論和思維轉化成現代生物科學的豫園,讓更多的人理解中醫藥文化。
當我國的中醫藥文化建立起來的時候,對應的分析方法、產品標準、生產規范和法律法規也必須實現配套,才能保證這一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偟膩碚f,這是對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物種資源在人類健康領域的開發利用,于民于國有利,這才是我堅守的初衷。
《食品科學》:這個研究方向目前的發展瓶頸和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康教授:大家不難發現,西醫西藥有一套完整系統地研究方法,更傾向于微觀科學,常以單靶點、單途徑、單功效的方式被研究,容易被認識;而中醫藥講究整體觀念,多靶點、多途徑、多功效的綜合作用不容易被研究,更不容易被理解。使用現代的科技分析手段對中醫藥的解析是目前我國包括藥食兩用資源在內的中醫藥研究的瓶頸,也是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究的地方。
未來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對藥食兩用資源中的功效成分的快速發現與功效評價;功效成分在機體內的綜合活性評價;復方、炮制以及生物轉化對成分及其功效的影響等方面。
《食品科學》:您目前主持了1 項“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食用菌資源開發和高效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近期也發表了多篇SCI文章,目前課題的研究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康教授:目前,本課題組首先梳理了近年關于靈芝、靈芝孢子粉、茯苓、金針菇等食用菌中的活性成分與作用機制,從細胞因子、免疫信號通路、識別受體、氧化應激、腸道菌群等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并嘗試討論了食用菌多糖的結構與免疫調節活性之間的關系,為后續開展食用菌的開發應用奠定了基礎。同時,課題組利用“譜效分析”、“代謝組學”、“HS-SPME-GC-MS”等現代分析手段,明確了靈芝、猴頭菇、金針菇、秀珍菇中的成分及關鍵功效成分,同時結合近紅外光譜、電子鼻、電子設備、GC-MS等分析手段完成了對茯苓、靈芝、銀耳等20 種食用菌中的功效成分的近紅外光譜、電子鼻、電子舌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的基于近紅外光譜的食用菌功能成分快速分析方法;發表高水平論文8 篇;獲軟件著作權5 項;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商業聯合會特等獎。
《食品科學》:您擔任主任的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目前是中原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級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是2018年9月獲批,中心的成立將如何推動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康教授大家都知道,食用菌是我國的特色農產品資源,也是很多地區脫貧攻堅的抓手,但我國雖然是食用菌大國,產量和產值最高,但并不是食用菌強國,食用菌的產量增長速度已經超過產值的增速,許多食用菌價格波動劇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食用菌的加工產業主要表現為產品技術水平低,經濟效益低,市場競爭力差,影響了食用菌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基于此,本研究團隊申請了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圍繞食用菌功效成分研究及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與特殊人群膳食產品開發和原料及產品的檢測技術等方向,旨在實現食用菌工廠化、現代化和規?;?,為我國的食用菌行業提供精深加工需求和轉化平臺,努力提高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水平。
中心規劃為三個部分:在科學技術方面,以基礎研究向產業產品轉化;在促進產業發展上,以精深加工環節向全產業鏈條擴散;在服務地區方面,以中原地區為試點逐步向全國覆蓋。
中心將利用自身在天然產物分析、藥物研發上的技術優勢,以食用菌為對象開展功效物質基礎、功效評價、機理探索等基礎內容,開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普通食品、特殊膳食產品、保健食品、化妝品、藥品等系列健康食品技術,建立質量標準、檢測方法、指控技術、安全評估等配套體系,形成食用菌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模型,逐步的提高我國食用菌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平,提升食用菌的生產力水平和品牌影響力,逐步推動我國向食用菌強國邁進。
中心聯合國內近30 家企、事業單位申報獲批建設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河南省重大公益專項,目前正在沿著這條道路逐步有序的開展中。
《食品科學》:您認為科研的樂趣是什么?什么是讓您堅持下去的動力?在您的科研生活中,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康教授:科研的樂趣就是“物盡其用的能力”,大家都應該知道“點石成金”這個成語,而科研就是這雙手,這里的金子也就是用途。當我發現了某一個化學物質或者某一自然規律,能夠把它應用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為大家帶來健康、幸福的生活,我就很開心,很知足,這就是我堅持的動力,我覺得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持的動力。
最大的挑戰就是“冷板凳”。所有科研所需的知識、技能都是在實驗室熬出來的,必須充分抓住時間,禁得住枯燥的科研,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才能培養成一個良好的科研習慣與能力。
對于剛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說,要學會作規劃,包括人生規劃和日程規劃,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些人喜歡作科研,熱衷于將這份工作當做事業去做,就能堅持下去,如果自己以后不想從事這方面工作,就不要勉強。有了人生目標,以此為動力,用理智和毅力去克服懶惰和枯燥,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每個行業都有一個入門的過程,這個過程都不是那么容易。剛開始也會坐不住,也會沉不下心,那就前期對自己狠一些,嚴格按照規劃的日程做,時間長了,慢慢地養成了科研的習慣,就不會覺得這項工作累,更不會覺得枯燥和無聊了。
《食品科學》:您認為做好科研工作,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請您對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在讀的食品專業研究生提一些建議。
康教授:做科研,需要具備的能力有很多,我覺得最重要是“思考”。我常常和實驗室的老師、同學們說“做科研要帶腦子”,時不時的我們還會來個“頭腦風暴”。雖然科研需要依靠體力,但歸根到底是腦力勞動,思考自己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有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等等。尤其是隨著現代自動化分析檢測手段的更新換代,試驗過程在不斷精細、精準、精確時也變得越來越省事省力,機器逐漸在代替人工,但無法代替人類的大腦。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知道科研的核心是什么。
在陳述完這個觀點之后,我還要補充一下,以防大家誤解,也希望大家不要斷章取義。思考固然很重要,但它不能脫離科研的物質形態而存在,我們不能紙上談兵,空談科研,試驗只有做了才能得到結果,設想只有轉化成實踐才能被人們接受,所以基本的科研技能也是必需具備的,二者缺一不可
4月15日,北京產權交易中心掛出“中糧旗下中國食品擬1元底價拍賣中糧君頂酒莊55%股權”的消息,引起行業一片嘩然。1元拍賣的背后實則附有昂貴的“條件”,中標者需承擔君頂酒莊所欠中糧3.92億元的債務,而其實際對外欠賬總額高達5億多元。
京華時報訊(記者常鑫),前天,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節目播出一組有關草莓的報道,稱該欄目組記者隨機在北京購買的8份草莓均檢測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兩種農藥。
曾在麥當勞中國餐廳服役近24年的奶昔昨日正式謝幕。雖然麥當勞中國方面稱此舉屬正常產品調整,不過在業內看來,銷量的不斷下滑或才是此次奶昔下架的真正原因。